去年認識了一個國外回來的朋友。

 

老實說我對他印象不錯....

他看起來斯斯文文,人也好相處,對女生也很紳士,品味也不算差。

由於我周遭的男生朋友類型,以阿宅居多,所以相較之下,他有隱隱一種有別於台灣宅男的一種優雅氣質。

 

可是,有一次,我的一位女生好朋友,跟我抱怨他的某些事情。

後來因為一次的相約參加某個活動,兩個人的不愉快變成了白熱化....

 

雖然我的朋友跟朋友間合不來,約了甲就不能約乙,真的讓我很困擾。我也知道女生朋友不愉快的點在哪,不過我當時還是抱著比較客觀的態度,將這件事視為『個案』。

也就是說,雖然問題是存在的,但是我不打算就這樣否定一個人,因為我覺得還可以多相處多觀察。

 

隨著相處次數變多,漸漸熟稔,發現他其實是蠻nice的一個人。雖然有時候說話因為太直所以會讓人不高興或不舒服,但是我只要很認真的表達我不太喜歡,他也就會收斂許多,所以我一直不覺得我跟他相處有太大問題。

 

但是,後來,另外一位女性朋友,開始對他有點微辭....

抱怨一兩次,我還不覺得很嚴重。但是後來抱怨次數變多了,我仔細去聆聽,發現可能有點問題存在...

 

於是我找了這位男性友人溝通。

我知道他不是故意的,我也相信他沒有惡意,但是經過溝通之後,我發現在他身上的問題不是誰對誰錯,而是來自於自幼環境不同,所以造成的思想跟文化上的差異。

我不是要扯什麼國家民族種族大道理,因為我的所學所聞見識也不夠格對這種議題大放厥詞,可是我的確在這些事情上看見了如果兩個很不一樣的環境成長的人們,之間的差異。

我跟他說,我知道他沒有惡意,有時候只是開玩笑,但是他說話方式太直接有時候會傷到他人。因為他的開玩笑言詞比較犀利一點,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當事人會覺得是被『噹』所以不覺得是玩笑,也笑不出來。

他也覺得很委屈,因為他在國外的時候,都是這樣說話做事,人緣還是很好,朋友還是很多。為什麼同樣的行事作風在台灣就引來不少抱怨,他覺得台灣人也太脆弱了吧?

我能夠理解他的不平衡,因為畢竟他從以前到現在都一直很ok的事情,有天突然被指責了,任誰都會心情不好加上不能接受!

就比如一個全家都會邊吃飯邊聊天看電視的家庭長大的女孩,後來嫁到一個規矩很嚴謹的家庭,吃飯看電視居然突然被指責是沒教養的行為一樣錯愕!

 

在這裡我必須說難聽的老實話,的確,以亞洲人來說,因為長久以來都是以儒家思想為教育,強調的都是顧全大局,以大局為重,以和樂為主。亞洲的家庭教育重視的是一個大格局的和諧,而不是個人的思想或意見。

所以『齊家治國平天下』,光是最小單位都是以家為主,而不是以『自我,個體』為優先。我們要以整體為考量,而不太見容於以個人為考量。

所以為什麼很多傳統家庭,夫妻已經貌合神離,長輩還是要他們一直忍,甚至要女生爭一隻眼閉一隻眼,為的就是『這個家的面子,這個家族的名譽』之類的大局,所以在大局之下,我們被迫不能真正做自己,而是要忽略、犧牲個人的感受和情緒。

也因為長期灌輸跟強調『以和為貴』,造就台灣人說話必須委婉、謙和,甚至言不由衷的客套。

沒有人敢真正暢快淋漓的表達內心真實想法,久而久之,大家也變得無法接受太誠實的表達。寧願聽好話、客氣話、客套話....就是不願聽一針見血的實話。

其實這是一個隱憂,因為沒有勇於面對跟接納實話的心理,就造就不了一個人的大格局,如果每個人民都如此,便造就不了一整個國家的大格局。沒有大格局的國家,比較容易自我封閉,當然,也就得不到長足並大幅的進步!

所以為什麼台灣從亞洲四小龍之首,會變成吊車尾的一條,我想不是沒有理由的。

加上亞洲教育思想,比較偏重『人本』,什麼事情都是『情、理、法』『法律不外乎人情』...這一類把人情講究得大過於任何事情前面。

雖然講究人情當初的出發點是『以和為貴』沒錯,但是最後演變成講究過頭,變得什麼事情都無法理性客觀看待,所有事情都要和情緒攪和在一起。

但,這又是另一個隱憂!

因為太過注重情緒感受,人就容易變得不客觀,進而是非不分。只要相處上讓自己覺得舒服的,就覺得對方是好人,讓自己不舒服或說話不中聽的,就覺得這人不好、合不來...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這種毛病,所以巧言令色的奸臣往往當道,忠心耿耿逆耳諫言的大臣反而不是被殺下獄就是被貶,被流放....

所以不是奸臣誤國,是主子自己太以感受為決定一切的主要根據而造成的。

 

嗯...我知道我扯遠了....

但是不可否認,亞洲人尤其台灣人,相較於國外,比較做不到真正的就事論事。雖然大家在網路上發言時都強調自己是『就事論事』,可是我看到很多都是其實因為對方批評自己的意見,進而感到不爽,就加以反擊,到最後變成在用情緒決鬥決勝負,激辯只是為強壓對方替自己討一口氣罷了。吵到最後變成已經非理性的人身攻擊跟模糊焦點。

什麼叫真正的就事論事?

就是這件事,我指出你哪裡做不對做不好,或是哪裡我不認同,我意見剛好和你不一樣....但是除此之外,我不否定你這個人,我還是看到你的優點,我還是覺得你人不錯!

 

什麼叫以情緒導向為主?

因為這件事,你說我做錯了,做不好或你不認同,或你意見跟我不同,我『覺得』你在否定我,你『覺得』我很差,你看不起我這個人....

 

就事論事的人,可以為了一件真理辯得面紅耳赤,但是一結束這話題,還是可以開開心心把酒言歡。但是情緒導向為主的人,一旦別人只要透露出有一點不贊同自己的態度,就覺得這人跟自己不合、找麻煩、傷害,然後直接覺得『這人真差勁』,全盤的否定了。

不是說每個老外都能有這樣的理性,和事件一馬歸一馬的睿智,但是以比例上來說,台灣人能做得到這樣情緒和事件分開來的,幾稀矣!

說穿了,那就是因為台灣人普遍對自己都太缺乏自信的緣故。

因為從古自今,亞洲(以中國和台灣區塊來論)被要求的都是追求以大體的利益和成就為主,鮮少鼓勵個人追求自我的成就感和自我滿足,由於付出半天得不到得以自我肯定的東西,所以變得沒有自信。所以最後追求的不是勇於做些什麼來自我肯定,而是只期望做些事情討好以免被否定!

外國較開明的地區,教育方式是,你是獨一無二的,你很特別,你很棒,你很好,你可以再更進步。

但是我相信,大家都心有戚戚焉,我們都是從...你這樣不夠好,你考試分數不夠高,你比不上別家的誰誰,你這樣怎麼行,你不夠有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過來的吧(請跟著我用力的點頭)。

所以從未被鼓勵,變得我們不懂爭取鼓勵跟自我滿足,總是被批評否定,變得我們要求已經低到不要聽到否定的言詞或感受到否定的態度就夠了...

所以一旦有人稱讚我們,我們不見得會樂得飛上天,但是一旦有人『不認同』(還不到否定地步),和善一點的難過至極,衝動一點的就受不了決定大肆反擊了!

這是民族性,可是,也是這個國家,這個大環境整體的悲哀。

 

嗯,我知道我又再度扯遠了...(菸)。

 

其實人與人之間,放下先入為主的成見,試著用歸零的態度和心態去接觸與我們不一樣的個體或事件,我們才不會總是被自己的以為和情緒所蒙蔽。

我知道很多人會對我的朋友說『不管你以前在國外是怎樣,這裡是台灣!』

這句話的確很理直氣壯沒錯,但是卻多了先入為主,欠缺了體諒。因為這句話,其實是間接否定了他所成長的教育背景,也否定了造就他個性的環境,而不是試著去尊重或理解他與我們的不同。

相對的,朋友覺得,台灣人怎麼那麼脆弱?

那也是用他在國外所得到的經驗來看待這件事,而沒有試著理解為什麼是這樣,試著包容。

 

如果我們肯先放下成見,去理解國外長大的人,他的背景、說話習慣受到的方式影響,我們就算不見得認同,也能理解,而不會只是情緒性的只覺得他太直太刺。

如果我們肯先放下成見,知道為什麼台灣人為什麼那麼在意別人怎麼說自己的原因,那麼以感受為優先的原因,就不會只是以自己的角度一昧覺得『台灣人怎麼那麼脆弱』了。

先放下成見,了解背後真正的原因,就算做不到認同,也至少能因為多一層理解而互相包容。

所以,不以先入為主的成見待人接物,是困難,但是必須的!!

 

當然,要做到不帶成見很難,但是,即使帶著成見,也不要全盤否定。我不否認我對某些人也帶著先入為主的成見,因為我畢竟是『經驗論』的信仰者。但是當我對這人有成見時,我不會馬上疏遠或斷交或討厭,而是會繼續接觸跟觀察對方,看看是否和我內心的想法一樣。

如果事後證明,我之前的成見是錯誤的,必要時我會道歉,承認自己的錯誤。

如果事後證明,我的成見不是偏見,對方剛好就是那樣的,那麼只是再度證明我的經驗論成立罷了。

不帶成見,才能去清楚看見事實。但是,在歸零之時,也要記得以保護自己不受傷為前提的歸零,才是理性而有智慧的。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其實就是這麼複雜而耐人尋味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蓮娜VS蓮小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