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101835035545_3017671_4405439.jpg 

幸運的得到痞客邦的活動贈票兩張,我約了朋友『風之魔法師』一同到新光戲院觀賞由台灣導演林稚霑先生所拍攝的紀錄片_『紅穀子』。

林導演其實本身是念建築的,並非影劇相關背景出身,這次拍攝紅穀子,也不是如一般拍攝電影那般有許多工作人員或團對等陣仗。全憑林導演自備的簡易拍攝工具,將雲南平寨鄉這個小村落的環境和居民的生活呈現在觀眾的眼前。

平寨鄉位於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丘北縣東部,山和岩溶面積佔國土面積的80%。最高氣溫33度,最低氣溫1度,年平均氣溫17度左右。
未命名02.bmp 

01300000279088124505987547602_s.jpg 

紀錄片的主軸線以雲南壯族青年熊傑鋒開始延伸,導演帶領我們看到的是偏遠地區的城鄉差距。首先最明顯的就是明顯落後大都市許多的發展程度和貧富差距等問題。

平寨鄉早期的農作物是以種植『紅穀子』為主,就是一種紅色的小米。當時種植紅穀子時,村民用的都是天然的肥料、用植物製作而成的天然除蟲劑,所以當時的蟲害並不嚴重。然而紅穀子的產量並不多,加上其實口感並不是那麼好,所以紅穀子多為村民種植用以自家食用居多。

由於鄰近較發達的城市的便利和繁榮所帶來的衝擊,對平寨鄉這樣貧窮的農村而言,裡頭的村民也難免對『便利』和『繁榮』產生欣羨和嚮往,所以年輕人幾乎都離開平寨到廣州去打工,留在平寨鄉的只剩下老小。而居民也因為想要希望藉由大幅增加農產品的收穫量以改善貧困生活,所以漸漸的不再種植他們的傳統穀物『紅穀子』,而改種植可以大量生產口感又好的改良式穀物『雜交稻』。

所謂的雜交稻就是選用兩個在遺傳上有一定差異,同時它們的優良性種又能互補的水稻進行雜交,用以提高農作物的生產量和品質。然而雜交稻所需要的養分有50%-60%的氮和70%的磷、鉀來自土壤,施肥不足就會過多消耗土壤中的養分而降低肥力,所以增施有機肥是提高肥力的重要途境。

然而改變了土地的成分結構之後,種植雜交稻也引來了許多以吃植物為生的蟲來啃噬稻子,於是農民又買農藥大量灑在田地裡,雖然如此一來的確增加了收穫量,而且是種植紅穀子時遠不及的,但是卻也因為土壤的成分被改變,整個生態被破壞了。首先土地不像當初種紅穀子那樣只需靠土地本身的養分就能收穫,需要大量人工肥料。肥料引來大批蟲子,又必須買農藥來除蟲,然而農藥隨著土底下的水分滲透到河流、溪水等地,造成魚蝦暴斃、青蛙死亡....已經改變的土壤成分再也回不去了,已經破壞的生態也無法回復當初的模樣。

而紅穀子也因村民們嫌它收穫量不夠無法賣錢,棄而不種的情況下漸漸的絕種了。自上世紀八零年代末至今、原有的12種原生稻種,在短短的20年之中,八種已絕育,殘剩下四種。




熊傑鋒是一個很有自己想法的年輕人,當其他年輕人還留在平寨的時候,他已經先進城去打工。然而當其他年輕人一窩蜂的到外地打工時,他卻決定回到自己的故鄉,並且想要開始種植幾乎已經所剩無幾,很有可能快絕種的『紅穀子』。

1077786430.jpg 
紅穀子,特徵之一是穀子上有毛,平寨鄉村民稱它作『老品種』

然而在決定種紅穀子的過程中,也遇上了不少困難。首先是紅穀子的來源。由於村民幾乎都不種紅穀子了,所以要尋找種子的來源就變得非常困難,熊傑鋒雖然挨家挨戶的詢問,最後皇天不負苦心人,總算有一兩戶人家還留著以前收割所存的剩下紅穀子,但是數量非常稀少。再者,村子裡頭願意和傑鋒一同重新種紅穀子的村人並不多,而且紅穀子是每年收穫就必須要再播種,否則種子超過一年沒有落地,要長出來的機率就會大大降低,這些種種因素都增加了傑鋒想種植紅穀子的困難度。

幸好後來有幾戶人家願意跟著傑鋒一起種植紅穀子。然而,已經被改變土壤成分和環境的土地,要如何能順利種出紅穀子呢?那些稻蟲早已經有了抗藥性,所以就連當初極少蟲害的紅穀子也無法避免被蟲吃的狀況。傑鋒一開始想要重拾早期老一輩人種植紅穀子的原生方法,於是他爬上山砍了魚藤,加上辣椒、以及其他植物做成天然除蟲藥灑在田裡,然而除蟲成效不彰,他也試過裝設燈的方式(類似我們捕蚊燈)驅蟲....然而上述方式都失效了,不得以,傑鋒只好跟著其他農戶一樣開始買農藥噴灑。

這是他對土地第一次的灰心和小小屈服。可是他還沒有完全放棄,所以他選擇的是農藥劑量最輕微的那種。

傑鋒因為家裡貧窮,所以為了貼補家用,他將家裡借租給想要體驗農村生活的大城市大學生們。在導演鏡頭下很自然而然的就看出城市孩子與平寨這樣封閉的村落子孫的差異。大學生穿著光鮮亮麗,皮膚白晰。他們興高采烈的聊著奧運、跟平寨村孩童分享跨欄項目,分享110米欄冠軍劉翔,說著『
中國』,談著體育運動....然而平寨村的孩童則是一臉茫然。

他們資訊落後、社會性封閉。他們不知道奧運、沒聽過劉翔,更不清楚體育課的羽毛球、打棒球那些是什麼樣的活動。因為平寨村學校根本買不起這樣的設備。再者很有可能他們其實根本對自己的國家『中國』感到非常的陌生。

城市的孩子沒有看過稻田,沒有看過柴,沒有體驗過自己生火煮飯。相較於平寨村想要擺脫的貧窮生活模式,對這些度假的大學生而言卻是新鮮有趣的體驗。而對平寨村民而言,資訊的無法連結讓他們無法和外界產生串連,自然也無法發自內心產生任何認同感。很難想像這是活在同一片國家土地上的人民們,卻有這般兩個世界的差異。




因為村民都想要增加稻產,所以也漸漸引進機器耕作,放棄牛隻耕作的方式,所以牛隻數量漸漸減少。而養雞養豬隻倒是還有的。村民養豬是為了拿去賣,所以當然希望豬隻越快長大越好,於是也開始使用人工飼料餵養。傑鋒家裡也有養豬,一開始他也單純想要豬隻趕快長大所以跟著餵養人工飼料,後來才發現豬隻雖然生長速度快,肉質卻變得不好吃了。於是又改回靠米糠、紅藤以及其他豬菜來餵養。

『萬般接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樣的觀念從早期科舉時代一直影響到近代的兩岸三地。尤其是越落後的窮鄉僻壤,對孩子越是有這樣的期望。往往一個孩子課業成績不錯,全家的希望就寄託在那個孩子身上。但是紀錄片也引導了我們去思考許多問題。

 

 

諸如:為了增加收入而放棄傳統的紅穀子而大量引進雜交稻,可是當有一天雜交稻因為某些環境因素無法繼續種植,而紅穀子卻又已絕種的時候,村民要如何來面對這後果?以及每家每戶都希望孩子靠讀書,將來有好發展來讓家裡脫離貧窮,結果年輕人離鄉了,剩下老年人還有多少體力和精力可以照顧田地?再甚者,因為求收穫而大量噴灑農藥的土地已經越來越貧瘠,再也不能靠自身養分讓農作物成熟,勢必要用更多的人工肥料來補足養分,如此一來又引來更多的蟲子,如此的惡性循環....

這些現象都是環環相扣的,一個舉動一個決定都會影響到非常深遠的以後。農民們因為資訊不足,對肥料或農藥影響土地的嚴重性沒有真正的認知和知識。然而已經傷害了的土地,卻已經回不去。而年輕人為了改善生計到鄰近城市打工造成人口外移,但是沒有青壯年的幫助和推動,這些落後的城鄉又怎能有機會進步呢?

紅穀子裡頭我看見的是許多傳統與科技的掙扎,社會進步與城鄉文化流失的衝擊。尤其是片中傑鋒鄰居董朝清在閒暇時用壯族母語所哼的傳統小調,年輕一輩幾乎都不會頌唱了。而裡頭的文句連董朝清都不甚瞭解其中意思,因為早期的壯族歌謠是用文言文法,然而這些珍貴美好的根源都已經漸漸流逝了....



「炎帝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於田,食者老而不死。」 《拾遺記》


這是林導演放置於片頭的一段文字。翻譯是:
神農炎帝把丹雀鳥賜給的五穀種子分給先民,但下 種後不開花結果,顆粒不收。炎帝用八封占卜演算,找出“陰陽有差”,即五穀得到的陽光不足。在天神的幫助下,炎帝騎著五色鳥飛往東海蓬萊島,抱著太陽趕回,把太陽掛在姜氏 城頭,從此五穀豐登,萬民安樂。

五穀豐登,萬民安樂。我想這就是所有平寨村民的期望和心聲吧,也是所有窮鄉僻壤居民的心聲。然而有些事物已經回不到過去,就像再也無法順利種出紅穀子的土壤一樣,就像漸漸流逝的傳統文化一樣,就像被現實和大都市社會結構狠狠衝擊的平寨村一樣....

下一步,該怎麼走,或許我們不能只看著眼前的問題(就像只想著快速獲利而捨棄了許多平衡),而是該看到更深更遠的以後。這是林導演想要藉由紅穀子所表達的吧!


--------------------------


蓮娜推薦閱讀:
紅榖子-重拾心底的點滴

寫這篇文的是一位對岸的網友,由於他有相似的背景和成長經歷,所以他寫出來的觀後感遠遠比只看過電影而沒有親身經歷的觀眾們還深刻還直接,字裡行間可貴的地方就跟紀錄片一樣,『因為真實,所以才能真正感動人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蓮娜VS蓮小娜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